嵌進黑膠唱片的芳華故事
作為音樂的載體,黑膠簡直占據瞭全部20世紀,直到1984年CD出生。之後,黑膠生孩子線被大批裁減,黑膠唱片升值嚴重。幾十年之後,作為復古與芳華的疊加產物,黑膠唱片回復已玉成球性趨向,黑膠回潮的面前,躲黑膠、聽黑膠、做黑膠的青年故事,異樣值得玩味。
神棍:我認可對黑膠很是抉剔
神棍從小就和黑膠有緣,“我誕生時傢裡就有唱片機,是1982年父親親手攢的。那時辰,父親買來縮小器、喇叭等零件本身脫手,陸續攢過六七臺,有一臺賣瞭150元錢。”在神棍的記憶裡,這臺碩年夜的機械上面終年摞著一摞唱片,年夜部門是廉價的薄膜唱片,也有幾張昂貴的膠木唱片。
神棍自己加入我的最愛的第一張唱片是姑蘇一位伴侶送的——《馨》,音樂人是王磊,法國出書。那時是2010年,“漂”在北京的他連黑膠機都沒有。半年後,眼看加入我的最愛的黑膠唱片越來越多,他終於擁有瞭本身的唱片機,從黑膠“看客”進級為“聽眾”。
神棍說,他熟悉的“黑膠青年”年夜部門和他一樣,先有唱片後有唱機——在數字音源探囊取物的明天,他最後買黑膠的目標並不是為瞭聽音樂,而是由於都雅、愛好,想要擁有它、展現它,這是黑膠的欣賞屬性和加入我的最愛屬性決議的。
神棍先容,今朝國際年夜周遭的狀況下的“黑膠青年”熱衷購置黑膠的類型可以分兩類。一類鐘愛購置復刻黑膠,是一些老的經典專輯從CD復刻成黑膠,這類人重要以加入我的最愛唱片為主。另一類重要購置新專輯,凝聽效能更年夜一些,例如戎馬司廠牌旗下的音樂人,在刊行新專輯時會同時發布CD、磁帶和黑膠三種介質,有些樂迷會照單全收,神棍已經是此中的一個。
現在,神棍唱片架上有300多張黑膠。他自認多少數字很少,早年買得多一些,之後卻買得越來越少瞭,跟著聽音樂的年初越來越長,他對唱片的選擇越來越刁,“晚期,國際一部門黑膠復刻品德不外關。起首是聲響題目,出品方不做黑膠母帶,直接把CD文件壓抑成黑膠。其次是封面題目,良多晚期CD專輯曾經找不到封面原始design文件瞭,出品方就把CD封面掃描後直接拉年夜尺寸,視覺上很是粗拙。再有就是在用紙、制作等前期工藝細節上不講求。”
在他看來,跟著高請求樂迷群體的增添,現在國際出書的黑膠品德上有所晉陞,可是間隔他的請求能夠還差一些。同時,他所愛好的前衛音樂品類出品又絕對較少,終極招致瞭他從一個通俗樂迷到唱片謀劃人的成分改變。
2019年,蒼蠅樂隊將刊行於1997年的專輯《the fly 1》首度黑膠化,神棍人緣際會介入瞭這個項目。爾後,他陸續謀劃瞭胡嗎個《柴米油鹽醬醋糖》、曹操《空計城機》、Ronez(周沛)《過客的歡愉》、張潛淺《現場1997》等黑膠唱片。
他幻想中的經典專輯復刻成黑膠必需知足兩點請求:第一,該唱片封面必需足夠都雅。第二,內在的事務有足夠的價值,在音樂史上具有必定的汗青意義。是以,他將本身謀劃的黑膠定位於“做一個藝術性比擬高的加入我的最愛唱片”,努力發掘一些有汗青價值的灌音,唱片封面則與今世藝術傢停止一起配合。
也許是由於從小學藝術的緣由,在神棍眼裡黑膠產物的封面和design與音樂內在的事務是劃一主要的。現實上,在他看來黑膠和CD除聲響外的最年夜分歧就在於封面,黑膠封面的design比CD要加倍講求。這就比如看錄像,用手機看良多細節看不出來,放到年夜銀幕再看,一切細節上的弊病都清明白楚。這也是他偏向於與藝術傢一起配合的緣由之一,藝術作品起首包管瞭審美,放在唱片架上有足夠的視覺沖擊力;更主要的一點是他以為中國今世藝術傢的作品與他所熟悉的前衛音樂人的音樂內涵氣質是一樣的,可以完全地融會在產物design中,沒有割裂感。
唱片銷量異樣不是神棍的尋求。現實上,前衛音樂在中國一向是個很是小眾的藝術範疇,為瞭包管唱片的加入我的最愛價值,神棍謀劃的唱片都是限量刊行。由於唱片品德出眾及稀缺,他並不煩惱銷量,可是也由於刊行多少數字小,最初並沒有什麼利潤。一向以來,神棍隻是把唱片謀劃作為專業喜好,每周一到周五,他仍是阿誰趕在早岑嶺前打車往公司的下班族。
前不久,父親從山東來北京探望神棍。爺倆把酒話昔時,父親說,年青時常常騎著自行車往外埠買唱片,往諸城、高密,各類淘。固然幾個小時的旅程相當辛勞,可是他最高興的時辰就是有伴侶來傢,他翻開本身做的唱機說:“來,新買一張唱片,你聽一下。”
父輩的芳華忽然和本身的記憶重合瞭,神棍心裡咯噔一下,“這不就是此刻的我嗎!”
吳藝明:“黑膠回復”是個誤區
在北京798藝術區南門四周,有一傢範圍頗年夜的唱片店——實在唱片。店東人吳藝明是個生意人,也是資深樂迷。2014年,他在798運營一間小展面,能賺錢可是很無趣。終極,他決議把喜好釀成任務。最後,這間小得隻有一個窗口的唱片店裡隻賣打口CD,沒想到生意竟然不錯,吳藝明決議擴展營業范圍,增添瞭黑膠唱片品類。現在,實在唱片的營業面積曾經相當年夜,店中常常會舉行小型現場表演。
在這一波黑膠回潮中,吳藝明屬於比擬早的黑膠加入我的最愛者。2007年,他在廣東看到一張二手黑膠——萊昂納德·科恩的第二張唱片《來自房間的歌曲》。身為科恩樂迷的他有良多張科恩CD,倒是第一次看到科恩黑膠,感到很好玩就買上去瞭,這是別人生中加入我的最愛的第一張黑膠唱片。
吳藝明將“加入我的最愛”懂得為一個動詞,而不是名詞。他享用音樂,享用加入我的最愛唱片的經過歷程,但不認同將黑膠唱片作為加入我的最愛品的理念。“在市道上,有時辰能看到某些人說本身的黑膠唱片具有何等高的加入我的最愛價值,我感到這是個誤區。”吳藝明說。“黑膠唱片最年夜的價值就是讓我們往凝聽它,然後將它分送朋友出往。假如買瞭不聽,隻是掛在墻上(誇耀),那沒有任何意義。”吳藝明常常對店裡的主人這麼說。如許的不雅念是在和黑膠持久接觸的經過歷程中逐步構成的,“了解瞭它的構造,了解瞭它的資料,才了解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吳藝明異樣不認同“黑膠回復”這個標語,“黑膠隻是浩繁音樂傳佈前言中的一種,在市場份額上遠遠還沒有回回主流。”所謂“黑膠回復”,隻是當下的人們情願以更多樣的方法凝聽音樂。
“我最年夜的慾望是讓更多的人往凝聽音樂,這般罷了。”吳藝明說。
孫一船:Z世代的黑膠奇遇
2000年誕生的孫一船,是不折不扣的Z世代(指新時期)青年,“黑膠齡”隻有短短兩年。
身為一個初進社會的藝術機構教員,他的音樂起源重要是線上平臺與CD、磁帶。他還沒有黑膠唱機,今朝隻買過十多張黑膠,重要是為瞭加入我的最愛,偶然也買來送給身邊的伴侶,“普通隻購置本身特殊愛好的專輯,不買會懊悔的那種。”
他的第一張黑膠唱片是張7英寸小黑膠——Florida《右手左手》,2018年7月中旬在japan(日本)旅遊途中買的。
要說對黑膠有什麼特殊體驗,“哦對瞭,伴侶在上海推舉瞭一傢黑膠唱片店(名字我就不流露瞭),那邊的黑膠一不分類,二不貴,有點90年月淘‘打口帶’的感到,帶著這種心境往淘黑膠對我來說是種新體驗。”
在他發過去的照片中,他手裡拿的那張黑膠唱片叫《KONATA KANATA》,japan(日本)組合Hontatedori所做,“往年在一傢小眾唱片店買的,很甜蜜的一張。”
文/本報記者 喬穎 兼顧/劉江華
編纂: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