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東】友佛而欲會通:柳宗聊包養元的釋教觀

友佛而欲會通:柳宗元的釋教觀

作者:崔海東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 《河南科技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蒲月廿四日甲午

          耶穌2包養違法019年6月26日

 

摘要:柳宗元初因個人際遇之不幸尋求精力解脫而親近釋教,能持客觀、友愛的態度,交其徒,學其理,宣其教。后以儒家義理為主而會通之,以善說禪、以孝解空、以禮會律、以“神道設教”容納“釋教”崇奉、以“儒家祖先”提示落發釋子等,希冀戰爭地接收消化釋教。

 

關鍵詞:柳宗元;釋教觀;友佛;會通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唐代有名思惟家。自唐以來,士林年夜率謂柳子嗜佛,乃儒門之罪人,如歐陽修云:“子厚與退之(韓愈),皆以文章著名一時,而后世稱為韓、柳者,蓋流俗之相傳也。其為道分歧,猶夷夏也。”[1]35實際上,他們不克不及體諒子厚友佛之初志,更沒有懂得其對儒門之貢獻。有唐諸公之于釋教有兩年夜極端,一如白居易、杜甫,不克不及守文明主體的獨登時位,對釋教只是立體之實用,故前者佞佛實為投機,后者崇佛乃求解脫。二如韓愈、李翱,其獨斷太強,排擠一切外來文明,雖大道,必有可觀,況釋教為一偉碩之文明。唯子厚明確提出“夷夏若均”(《送賈隱士南游序》)[2]665、“統合儒釋”(《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游河朔序》)[2]668之偉志,不僅能持客觀、獨立、友愛之態度,交其徒,學其理,宣其教;更能以儒為主,戰爭地會通而消化之,以善說禪、以孝包養意思解空、以禮會律、以“神道設教”容納“釋教”崇奉、以“儒家祖先”提示落發釋子等。故子厚“友佛而欲會通”之功,千古卓然。

 

一、子厚友佛前后期的演變

 

子厚的親近釋教,當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其緣由與目標分歧,不克不及籠統言之。

 

其一,子厚晚期友佛之緣由——尋求解脫。子厚友佛起首是因為少時社會環境之影響。子厚自言:“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2]671。據孫昌武師長教師研討,柳宗元十一、二歲時曾隨父親柳鎮赴夏口李兼幕任所,貞元元年(785)十三歲時又轉洪州。李兼是他后來老婆的外祖父,又是釋教信徒。當時洪州恰是馬祖弘法之地。柳鎮的伴侶權德輿亦為馬祖俗家門生。故可以推測,子厚長于茲地,最後接觸的釋教就包含洪州宗[3]。

 

其次則是個人際遇之不幸。據《年譜》[4],一則其家人頻頻往世,對其形成莫年夜的打擊。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時,父卒;貞元十五年(799)二十七歲時,妻卒;元和元年(806)三十四歲貶永州任中,母卒。在此期間,女兒和娘又夭折。子厚從此孤孑一人,只影號天,神帝弗格,無可呼應,故其轉向釋教,以求心靈劇痛之解脫,即可懂得。二則事業受挫,一蹶不振。子厚少年失意,二十一歲登進士第,二十六歲第博學弘詞科,做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九歲調蘭田尉,三十一歲進京為監察御史里行,三十三歲便因參加王叔文政治改革被包養妹貶為永州司馬,四十三歲又被貶為柳州刺史,直到四十七歲在柳州往世。其人生坎坷,且久伏蠻瘴,身邊無人可語,遂于泛濫山川之余,尋僧訪故,以慰孤思,此亦是人情世故。

 

再次是由于儒門修證功夫暗淡,無法安頓靈魂,遂為釋教所代。唐代儒學有三種典範,一為注疏,是所謂學問;二為出處,是所謂職業;三為經濟,是所謂軌制。其最年夜垢病在于全然不關心性本體與修身功夫,完整偏在發用一路,是為有效而無體,年夜悖孔門體用一貫之規模。故形成三年夜弊端,一則心性功夫皆掉,故多德性之窳;二則不克不及謹記天命,故罹出處之悲;三則不克不及解決終極關懷,故囚存亡之獄。子厚困于命運之多騫,儒門卻不克不及供給有用資源以安居樂業,相反釋教卻有立竿見影之解脫實效。如子厚在《永州龍興寺西軒記》中所云“佛之道,可以轉惑見為真智,即群迷為正覺,舍年夜暗為光亮”[2]751,說明子厚對于釋教,是有著親身受害處的。

 

其二,子厚后期友佛之目標——以儒會釋。可是,隨著子厚對釋教清楚漸深,其對儒佛互動又有了新認識。一方面就整個釋教而言,他發現其有許多弊病,如禪宗在教義與宗派方面存在著“空有互斗,南北相殘”之現象(《龍安海禪師碑銘》)[2]161。又如諸包養網單次宗戒律松馳,導致“文章浮屠,率皆縱誕亂雜,世亦寬而不誅”(《送方及師序》)[2]666。另一方面就釋教義理而言,他又發現其與儒家有諸多可會通之處。我們可以通過他與韓愈關于辟佛問題的討論來看。其在《送僧浩初序》中云:“退之所罪者其跡也,曰:‘髡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蠶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子厚認為退之只是在內在的跡上辟,這些子厚本亦反對。但子厚認為僅憑此角度太過膚淺,乃“包養dcard忿其外而遺此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因為“浮屠誠有不成斥者。包養合約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于性格奭然,不與孔子異道。……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圣人復生,不成得而斥也。”[2]673-675也就是說,他發現,釋教的許多長處,或于儒家本來具在,或許二者可以互通并處。所以他友佛的目標有所變化,一則其學習、汲取佛學,是以儒學義理為標準的,是為了學習佛學之精華以滋養儒學。其時先秦儒書俱sd包養在,只是唐人讀不懂罷了。適佛家亦重建行,亦講心性,故二三子藉此,再回讀圣經,方得途轍以窺孔門年夜旨。久苦初甘,焉能輒棄,故不論惡語諷嘲,終不回頭,以為圣人復生不克不及易此。二則在返諸六經,以我為主,會通而消化之。子厚進室操戈,他自反其初,深刻心性,以儒解釋,最后他所懂得的釋教,實際上是以先秦儒家之正義往格解之。

 

上面我們即來看子厚釋教觀的兩年夜層次,友佛而欲會通。

 

二、超出夷夏而論長短——子厚之友善釋教

 

子厚對釋教采取友而不佞之態度,其對釋迦,并無崇敬匍伏之心態,而是堂堂正正、光亮正年夜之來往。其友佛可自以下幾點以窺之。

 

其一,文明上視釋教為諸子百家之一。子厚并不以蠻夷之教而歧視釋教,我們可以通過其與退之的相關辯論來看。子厚曾作《送元十八隱士南游序》云:“太史公嘗言:世之學孔氏者,則黜老子,學老子者,則黜孔子,道分歧,不相為謀。予觀老子,亦孔氏之異流也,不得以相抗,又況楊墨申商刑名縱橫之說,其迭相訾毀抵捂而分歧者,可勝言耶?然皆有以佐世。太史公沒,其后有釋氏,固學者之所怪駭舛逆其尤者也。”[2]662-6包養站長64子厚此是認為釋教至包養金額多與諸子百家一樣,包養網心得皆有佐于世。退之見后非常大怒,責怪子厚包養網ppt“不斥浮屠”。子厚又作《送僧浩初序》回應云:“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楊子之書,于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屠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古怪險賊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札、由余乎?非所謂往名求實者矣。”[2]673-675起首,子厚在文明門戶層次言,退之好儒不克不及高于楊雄,作為前賢的楊雄能夠虛心吸納諸如莊、墨、申、韓等門戶,釋教難道反不及莊、墨、申、韓之古怪險賊嗎?其次,子厚躍上一層,至夷夏之辨上來說,假如你退之認為,我不論它長短,只長短我華夏之文明者則一概排擠。那么,我們來看歷史上的例子吧。惡來為飛廉之子,多力而亂,跖則為秦之年夜盜,可是此二人皆是華夏之人。吳王闔廬之少子季札以禮聞名全國,晉人由余亡命進西戎卻助秦統一中國,此二人皆是蠻夷之人。那么,按你的標準,則是要推重認可惡來與盜跖,卻反對季札與由余了。也就是說,認可壞人而反對大好人了,這是典範的只問出生不問對錯,故不克不及持夷夏之辨來討論文明問題。

 

其二,充足尊敬釋教徒并與之同等交通。子厚在與釋教徒的來往中發現許多可與之士,故樂與來往。就露臺宗而言,子厚左謫永州后,與僧侶重巽、覺照、琛上人、懷遠等皆有來往。就禪宗而言,來往者有文暢、浩初、靈徹、江華長老等。俱見《柳集》,不贅述。我們特別可以通過子厚對本家的文郁法師之態度來感觸感染他對釋教徒之心思。其《送文郁師序》云:“柳氏以高雅高于前代,近歲頗乏其人,百年間無為書命者。登禮部科,數年乃一人。后學幼童,以文儒自業者又益寡。今有文郁師者,讀孔氏書,為詩歌逾百篇,其為有興趣乎文儒事矣。又遁而之釋,背笈篋,懷筆牘,挾海溯江,獨行山川間,翛翛然模狀物態,搜伺隱隙,登高遠看,凄愴超忽,游其心以求勝語,如有程(法度)督之者。己則被淄艾,茹蒿芹,志終其身。吾誠怪而譏焉。對曰:‘力不任奔競,志不任煩拏。茍以其所好,行而求之罷了爾。’終不成變化。吾思當世以文儒取名聲,包養一個月價錢為顯官,進朝受憎媢訕黜摧伏,不得守其土者,十恒八九。若師者,其可訕而黜耶?用是不復譏其行,返退而自譏。于其辭而往也,則書以界之。”[2]681-682章士釗評云:“文郁師,子厚族子也,柳氏衰歇,朝無名位,方有儒生可與興宗,又遁而之釋。子厚因深惜之。惜而就其人語,知其志不成奪,又見世之出仕者,遭黜訕而不失意,十常八九,于是不復譏其人,轉包養犯法嗎而自傷。”[5]610由此可惜,再至釋然,最可見子厚對釋教徒之態度。

 

其三,撰寫碑文積極宣傳釋教。子厚讀內典、播梵語,曾為諸多僧侶、寺院撰寫碑文,其于釋教之傳播有巨功矣。其所撰之碑文,有《曹溪年夜鑒禪師碑》包養網ppt、《南岳彌陀僧人碑》、《岳州圣安寺無姓僧人碑》《龍安海禪師碑》、《南岳云峰寺僧人碑》、《南岳云峰寺僧人塔銘》、《南岳般船僧人第二碑》、《南岳年夜明寺律僧人碑》、《衡山中院年夜律師塔銘》、《法華寺西亭夜飲賦詩序》、《永州龍興寺息壤記》、《永州龍興寺東丘記》、《永州法華寺西亭記》、《永州龍興寺西軒記》、《柳州修年夜云寺記》、《永州修凈土院記》。這些碑文不僅數量多並且質量高,對釋教的文明、歷史起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播感化。是以東坡在《書柳子厚年夜鑒禪師碑后》中贊之云:“釋迦以文教,其譯于中國,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傳遠,故年夜乘諸經至楞嚴,則勉包養app強精盡,勝妙獨出者,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絕古今。”[1]42-43釋氏妙義,年夜行中土,必待名僧譯之,名儒宣之,少一則不成。

 

三.以儒為主戰爭消化——子厚之會通釋教

 

子厚以儒會釋,有諸多獨特之處,我們可自上面幾個方面來看。

 

其一,以善說禪。萬事皆空善不空,于儒家而言,若言萬事皆因緣際合,此或不誤,然善則恰是因緣自己。子厚在《曹溪第六祖賜謚年夜鑒禪師碑并序》[2]149-152又直接以善說禪,迥出常表。此碑作于元和十年(815),再過四年,子厚即去世,故此是暮年之作,可為定論。

 

起首他討論了人道論。子厚云:“自有生物,則好斗奪、相賊殺,喪其本實,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孔子無年夜位,沒以余言持世,更楊、墨、黃、老益雜,其術決裂,而吾浮圖說后出,推離還源,合所謂生而靜者。”又云:“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軼,乃萬其趣。匪思愈亂,匪覺滋誤。”此便是認為萬物天性是靜而善的,靜言其行,善言其質。但是后天發展卻千變萬化,陷于彼此爭奪殘害之中,不克不及前往其天性之初。我們都了解,性善乃是孔孟所堅持者,故東坡認為此碑“蓋推本心,與孟軻氏合”[1]42-43。而台灣包養網性靜則源自于《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子厚又認為,此人道靜善之說出于孔子,然孔子無位,遂至此道術裂,釋教后起,推原其說當與孔子分歧。因為假如不是性善,則若何可以教之復善?既然釋教教人積德,則其在人道論上,必與儒家無二。

 

其次是教化論。子厚歸納六祖教化,一則在原則上,“其道以無為為有,以空泛為實,以廣年夜不蕩為歸”。所謂“無為”,即針對梁武帝等弘法之有為,六祖更以聽之任之。“空泛”即破假顯真,以此為實。“廣年夜不蕩”,蕩者,搖也,《荀子·勸學》“全國不克不及蕩也”與此雷同,即以全國之奉正信為歸宿。二則在途徑上,則是“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耘鋤,本其靜矣”,“由師內鑒,咸獲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便是說,反躬內鑒,以恢復後天天性之善與靜,最基礎就不需求更耘一根一苗,再稼一枝一葉。三則在對象上,“厖合猥附,不夷其高。傳告咸陳,惟道之褒”,即不論根器淺深,俱褒之以邪道。四則在後果上,“中一外融,有粹孔昭”,“孔昭”,顯著彰明之義,如《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若中間復一,則內在的氣質殘餘盡為熔化,“儼然是儒家巨擘淵默雍穆氣象。”[5]193通過下面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出,子厚幾乎完整是以儒家的人道論與教化論來會通禪宗,並且有著極為明顯的“引導”意圖。

 

其二,以孝解空。子厚在《送元暠師序》[2]678-679中認為認為釋教與儒家一樣也稟承孝道,故有《年夜報恩》等經,此包養sd與儒合。然現在許多釋子已忘記佛祖教誨,不尊孝道。比擬元暠躬行孝道,實難能可貴。可是我們了解,就釋教自己來說,不論是六道輪回,還是十二因緣,都不成能尊持孝道。然釋教傳進中土,即與中土固有之孝道發生沖突。故晚期中土釋子多作會通,如孫綽《喻道論》即認為“佛有十二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慧能亦有“恩則孝養怙恃義則高低相憐”(《壇經·疑問品》)。但畢竟這兩種理論相往太遠,甚難彌合。故導致有釋子偽造佛經,如子厚所持之《年夜報恩經》即宋梁之際漢僧私作。然由此則可見,子厚對于釋教義理其實是以儒家為揀選標準的。

 

子厚之特別處,在于更進一個步驟,以孝解空。子厚所懂得的空,乃是體用一如之中道,而非禪宗那種立體初級的、有體無用的空。其云:“今之言禪者,有流蕩舛誤,迭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脫略便利,顛倒真實,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又有能言體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成斯須離也。離之外矣,是世之所年夜患也。”(《送琛上人南游序》)[2]680故其將孝事理解為體用相合者。其在《送浚上人歸淮南覲省序》中云:“金仙氏之道,蓋本于貢獻,而后積以眾德,歸于空無。……上人……其積眾德者歟?覲于高堂,視遠如邇,其本貢獻者歟?若然者,是將心歸空無,舍筏登地,固何從而識之乎?”[2]68女大生包養俱樂部3-684所謂本貢獻、積眾德,就是用,就有妙用,而達本體,方是空,方是體。而南禪往往忽視了用,即踐履功夫,而將體掛在嘴上念,委實是“流蕩舛誤,迭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脫略便利,顛倒真實,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只要經歷過修德積善的過程,一則為貢獻怙恃,二則為教化眾生,才幹舍筏登地,達到即體即用的真空,也是經過了一層否認的空。所以空是有一個修行作為否認的過程的,此恰是看山不是山處。最后達到的空,也就是善之因緣。此世界,以善起,以善終。修行者修此,悟道者悟包養網推薦此。

 

其三,以禮會律。媒介禪宗戒律松馳,子厚對此提出嚴重批評。繼而,子厚又將釋教的戒律與儒家的禮制作一對比,認為二者年夜可相通。其在《南岳年夜明寺律僧人碑(并序)》中云:“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往之則喪。是故離禮于仁義者,不成與言儒;異律于定慧者,不成與言佛。……儒以禮行,覺以律興。一歸真源,無鉅細乘。”[2]170-171章士釗曰:“《年夜明僧人碑》首四語曰‘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往之則喪。’……吾嘗謂柳之治佛,旨在援佛進包養條件儒,原非為迷佛而依佛,觀此碑尤信。”[5]201此說頗會子厚之心。此處子厚仍然是用體用一如之思惟來對二者進行會通。儒家素認為仁體必須落實在人倫日用中方可完成本身,而此用又非隨心所欲的,應當低廉甜頭復禮,即以仁聞私心抑制私欲小利。而這種抑制又體現在對主流的品德契約,即禮的嚴格遵照上。同樣,子厚認為,釋教應當這般。只要嚴奉戒律、克守儀范,才幹階及邪道。那種一悟即了、一超直進者多是只窺得鏡中花、水中月、海上漚罷了,并未進門,遑論涅槃。故他又以年夜明法師作示范來闡明此理:“達是道者,惟年夜明師。……凡浮圖之道衰,其徒必小律而往經,年夜明恐焉。于是從峻洎侃,以究戒律,而年夜法以立。又從秀洎昱,以通經教,而奧義以修。由是二道,收支隱顯。后學以不惑,來求以有得。……凡其衣服器用,動有師法;言語去處,皆為物軌。執巾匜、奉杖屨,為酒保數百;剪發髦、被教戒,為學者數萬。得眾若獨,居尊若卑;晦而光,介而年夜,灝灝焉無以加也。”[2]170-171通過此段我們可以看出,年夜明對律法敗壞的震驚、對恢復律法所作的盡力以及宏大的成效。

 

其四,以“神道設教”容納“釋教”崇奉。子厚特感性,其曾在《天對》中云:“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來屯屯。龐昧革化,惟元氣存。”[2]365此世界觀,殊異釋氏。故其對普通神異現象習慣于感性思慮。如在《永州龍興寺息壤記》[2]746-747中記載,龍興寺有一塊土,會自動逐漸增高,但凡著手鏟它的人都會暴亡,故鄉人神之為息壤。子厚對此傳說完整不信任,認為只是永州多疫,越辛勞的人患疾逝世得越快,如是罷了。可是,子厚遷柳后,又轉換了觀念,開始接收平易近間所認同的“釋教”崇奉,認定其具有穩定人包養網dcard心與社會次序之效能。其在《柳州復年夜云寺記》中云:“越人信祥(祥怪)而易殺,傲化而偭(背)仁。病且憂,則聚巫師,用包養網單次雞卜。始則殺小牲,不成,則殺中牲,又不成,則殺年包養甜心網夜牲,而又不成,則訣親戚,傷逝世事,曰:‘神不置我,已矣!’因不食,蔽面而逝世。以故戶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董之禮則頑,束之刑則逃。”柳州蒼生的這種平易近間崇奉,可謂是殘害無辜,破壞經濟,擾亂次序。子厚經過比較,認為“唯浮屠事神而語年夜,可因此進焉,有以佐教化”,即可以用釋教來取代這種崇奉,一則滿足蒼生的宗教需求,二則穩定社會次序,故開始復建年夜云寺。此行後果傑出,“而人始復往鬼息殺,而務趣于仁愛。病且憂,其有告焉而順之,庶乎教夷之宜也”[2]752-753。子厚此舉,其實恰是貫徹《易·觀·彖》所謂“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全國服矣”之精力。對于釋教,上者悅其義理,中者是其儀范,下者崇其西天恐其地獄,然皆無害,相反卻有助于社會之穩定。

 

其五,以“儒家祖先”提示落發釋子。子厚之會通儒佛還有一點尤不克不及忽視。子厚之友善釋子,往往特別強調其祖上為儒為官,實是專心良苦,一則提示對方以及其他欲為釋者不成忘本,二者也強調儒釋成分的兼容性。如在《龍安海禪師碑序》中云:“師,周姓;如海,名也。世為士,包養ptt父曰擇包養網推薦交,同州錄事參軍。叔曰擇從,尚書禮部侍郎。師始為釋,其父奪之志,使仕,至成都主簿,不樂也。天寶之亂,復其初心。”[2]159此是詳細介紹了海禪師的父叔皆為儒官。在《南岳年夜明寺律僧人碑序》中云:“師姓歐陽氏,號曰惠聞。……師先因官世家潭州,為富家,有勛烈爵位。”[2]170此是點明律僧人祖上顯赫。在《送元暠師序》中云:“其上為通侯,為高士,為儒先。資其儒,故不敢忘孝。”[2]678此短期包養是強調元暠祖上為年夜儒,故有孝道傳統。特別是在《南岳云峰寺僧人碑》中云:“師之族,由虢而郭,世德有奕,從佛于釋。”[2]164這里子厚特別注出了郭氏源于虢氏,其義尤深。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故以虢為氏。平王東遷后,又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將虢叔之裔孫序封于陽曲,號為郭公,遂以郭為氏。子厚這里是提示郭氏為中土貴胄,源遠流長。

包養妹

 

客觀地說,子厚對釋教各派義理的把握并非的當,年夜有可商議之處。其以儒會佛,確有牽強,甚至犯“格義”之嫌。可是他的這種戰爭消化的會通,比擬韓愈等人的辟佛,可謂是煞費苦心,也更見功能。故其專心之赤誠,其摸索之強勁,足為后世儒者的文明交通留下一份優良的范本包養行情

 

參考文獻:

 

[1]吳武功.柳宗元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孫昌武.禪思與詩情[M包養網推薦].北京:中華書局,2006:139.

 

[4]施子愉.柳宗元年譜包養女人[J].武漢年夜學人理科學學報,1957,(1):91-154.

 

[5]章士釗.柳文指要[M].上海:上海文匯出書社,2000.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台灣包養網eograph;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